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萨依巴格市场应该是在1986年被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记得开张那天,又是放鞭炮,又是敲锣打鼓的,很是热闹了一番。
在这之前,库尔勒地区一直没有一家正规、像样的综合集贸市场。改革开放前,尤其是在“”时期,集贸市场被称为资本主义的“尾巴”和搞“投机倒把”的场所,是绝对不允许存在的。
那时,在库尔勒的市区里是没有集贸市场的,老百姓购买生活用品和食品的主要场所就是国营、集体的商场和门市部。由于经济萧条,国营商店里的商品很难满足老百姓的生活所需。于是,在城乡结合部,自发地形成了一些售卖自家农产品的小农贸市场,卖一些鸡、蛋、蔬菜、瓜果什么的。
那时,每到星期天,父亲便带我逛隐藏在老街附近林带里的小市场(在今团结路老街附近)。每次跟着父亲赶“巴扎”,我都是欢天喜地的,不但可以大饱眼福,看到很多新鲜事儿,还能跟着蹭点好吃的,开心着呢!
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初,在搞活经济、发家致富的政策的驱动下,个体和私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一时间,大街小巷里,小饭馆、小吃摊、小商小贩随处可见,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记得那时在人民西路和团结北路交汇处的三角地(今金三角)一带,自发形成了一个小市场,常常是人头攒动、十分热闹。
记得好像是1982年左右,库尔勒市在沿滨河路一带(今孔雀河风景旅游带风帆广场附近),建起了一座狭长的、简易的集贸市场。市场中间是一条宽约3米的土路,两边搭起了用木头支起来的篷布,商贩在下面的水泥柜台上摆上各种商品,就算开张了。即便条件如此简陋,却不影响做生意,市场每天都是熙熙攘攘,人流不断。
萨依巴格市场开张后,很快便以占地面积大、地理位置好、经营门类多、商品种类全等优势,一举成为当时巴州乃至南疆地区最大、最兴旺的综合集贸市场。蔬菜水果、鸡鸭鱼肉、粮油食品、服装鞋帽、日用百货、各色小吃、饭馆、餐厅一应俱全、应有尽有。吸引了大量库尔勒周边的县、团场乃至南疆地区的游客来此购物、游览,成为库尔勒人引以为骄傲的地标性建筑,知名度很高。那时,我在向外地朋友介绍家庭住址时总是说:好找,就在萨依巴格市场旁边。说这话时的语气,那叫一个自豪。
当时,我工作和生活的地方离萨依巴格市场不到500米,到这里买菜、吃饭、购物、逛街便成为了首选,在这里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快乐时光。有时来不及吃早饭,便到市场里吃碗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羊杂汤,再来两个烤包子;中午不想做饭,到市场里吃个抓饭、拌面、米饭炒菜什么的;晚上约几个好友,到市场里的小酒馆推杯换盏。平时照个像、理个发、补个鞋、修个拉链、自行车什么的,周末或节假日逛街买个东西什么的,都爱往这儿跑。可以说,萨依巴格市场已经成为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一直到2014年,我搬离了萨依巴格路,因为距离较远不方便,这才很少去了。
31年过去了,在历经雨雪风霜的洗礼后,如今的萨依巴格市场在不断兴起的集贸市场、日渐增多的大型商超、如日中天的电子商务的轮番冲击下,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但它作为市场经济的代表型产物,在数十年满足我们物质需求的同时,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是市场观念的树立、商品经营的实践、竞争意识的培养和对一段过往岁月的追忆。
曝某航司为等迟到旅客延误40分钟,机上乘客怒了,要求下飞机:你们不走,我走
江西武功山景区一游客玩漂流时不幸遇难,死者母亲称漂流过程中突遇涨水,女儿女婿1死1伤
全红婵老家涌入大量游客并形成“小吃一条街”,当地:打扰不大,每天会做卫生并巡逻
EPSN评欧足坛50大教头:瓜帅第1,穆帅仅排17,前10有2人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