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的中国体育场馆热,或许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即将迎来它的顶峰——过去,他们处在整齐划一的观念和同样永恒的环圈中,没有变化,也没有改良;现在,却不得不迅速选择新的崛起方式。
中国体育场馆行业正处于起飞之前的十字路口,这是我们在十年前根本没法预测的景象;就好像,我们现在根本无法预测十年后,创新型体育场馆这个领域路在何方。
部分场馆行业的从业者心理,其实是无比复杂和矛盾的。一方面,他们很庆幸能生活在这个充满了变化和激情的场馆营造业大时代;但是又希望它快点过去,因为他们对下一轮的材料创新点的把握,显得很焦虑不安。
尽管目前,我国体育场馆的相对缺乏和利用不足,依然是制约体育事业、体育消费进一步升级的事实瓶颈。不过,在不确定之中,却又坚信一定能够孕生出陌生的、新的、充满商业魅力的场馆设施细分品类。
不久前于上海结束的2017体育场馆设施论坛上,装配式建筑和气膜体育馆——这两个能够快速提升我国体育场馆数量的解决方案,被与会者一再热烈讨论。这犹如一场“向左走”或“向右走”的讨论,决定着场馆设施行业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这是截至2015年底,我国人均的体育运动场地面积。同一年,日本和美国公布的人均体育面积数据分别为19平方米和16平方米。事实上,据统计我国约有65.6%的体育设施来自校园,而其中仅有29.2%对社会公众开放。
数字揭示着我国体育产业当今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公众越发强烈的运动健身需求,与相对落后的体育场馆建设数量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公众舆论对于“广场舞大妈”抢占体育场地和公共资源的社会热点新闻,所做出的过分概念化的描述和猛烈的反应情绪,已经不再感到不安——或许我们都在粗暴地理解对方,谁能说我们对于彼此熟稔的、却完全天各一方的健身方式的看法,不充满着深深的偏见。
所有的滑稽故事和社会现象,似乎都指向了那个再简单不过的逻辑:和中国的经济崛起没有什么太多的秘密可言一样,体育场馆作为国家福利,它是政府为社会与个人让出部分的空间,被压抑了多年的对健身场所的渴望,很轻易地引发社会情绪广泛的变化。
在这样的变化之下,就需要这个行业上下游的人士,同时进行经营理念上的升级。那么,全民健身体育场馆究竟应该如何“升级”?
北京体育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刘学恒、北京约顿气膜建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罗赟、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常务副理事长毛振明以及巴塞罗那奥运会100米蝶泳冠军钱红,在此次场馆论坛圆桌环节中,给出了自己的独到的见解,达成了共识。
气膜体育场馆可能将是我国体育场馆实现巨大增量的载体之一。过去几年,气膜场馆发展迅猛,成为一种新兴趋势。刘学恒认为,这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背景密切相关,“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国民健康意识的提高。但与此同时,民众发现我们的场馆是非常不足的。鸟巢、水立方、工体,大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体育场,都是为了观赛而兴建的,和全民健身走的很远。”刘学恒坦言,“气膜场馆这种形式就可以填补这一巨大的空白。”
而据罗赟介绍,相比传统的体育场馆,气膜场馆有着建造维护成本低、兴建周期短、便于拆卸移动等特点,“除此之外,他还有一大优势,就是防雾霾。这在北方地区非常重要。目前约顿气膜仅在北京便建造了40多个气膜场馆。”
需要指出的是,这40多个气膜场馆大多集中在贵族或国际中小学,民办学校和高校仍难得一见气膜场馆的身影。对此毛振明认为,这样奇葩的现象,与气膜场馆的认知度不足有关,“学校新建场馆是不是气膜结构的决定权在校长手里。但大多校长并不了解气膜场馆。它贵么?它能用多长时间?它有安全隐患么?这些问题校长并不清楚。因此,选择创新的模式需要决策者有巨大的勇气。”
据透露,为了让更多学校能够全方位了解气膜场馆的功能,北体集团和约顿气膜计划开辟新的商业模式——气膜免费捐赠给上百家学校供教学使用,课余时间通过例如“钱红游泳培训”这样的精品课程,向社会和市场回收运营成本。
尽管这样的想法,只是北京体育文化产业集团和北京约顿气膜建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今年体博会期间那个雄心勃勃的“千馆计划”中的一小部分内容——放眼未来,却可以洞见清晰的数据上的意义,并为探寻中国场馆行业商业发展的轨迹与秘密提供一种可能性。
说实话,在场馆论坛开始前几天,在“全民健身体育场馆的升级模式”这一圆桌环节的沟通会上,我和体博会场馆展区负责人郭超作为始作俑者,像几乎中国所有领域的研究者一样,我们与主持人张乐年老师、登台嘉宾们都遭遇了一个尴尬:我们的案头工作,既没有行业先前的案例库和数据系统可以引用和参照,也缺乏理论可以依靠。所有判断,都寄希望于论坛现场嘉宾们超强的提炼能力,以及感性的、个人观察的、甚至是灵感的基础上的即兴发挥。
至于场馆论坛我们为何还要邀请沙砾体育发展(上海)有限公司的创始人陈奕滨前来分享关于“快速提升城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的创新方法和实践”的主题演讲,理由再简单不过:听众需要他来分享一下另一种商业上的可能性——这两年经营装配式体育场馆的经历。
此前,沙砾体育已成功兴建洛克公园上海篮球公园世博馆、北京大兴体育馆等装配式体育场馆。相比传统的通过招拍挂形式获得土地开发权,再运用传统建筑模式兴建体育场馆的“重资产模式”,沙砾体育提出的资产组成模式足够“轻”。
装配式体育场馆利用原有的装配式建筑或对场地、厂房进行改造,不需改变土地性质,与此同时,不同于传统的政府主导投入巨资兴建体育场馆,装配式体育场馆主要采取PPP模式,通过的形式降低投资成本。
第一,建造成本低廉:与传统体育场馆相比,装配式体育场馆建造成本减少了30%-70%;
第二,维护使用简单便捷,混凝土结构容易开裂老化,钢结构面临防腐防火问题,气膜建筑需要不间断电源维持气压,装配式建筑则通过全金属结构,避免了维护难题;
第三,建造周期短,装配式体育场馆可到达1000-3000平米/天的框架搭建速度;
第四,灵活,模块式建筑模式使装配式体育场馆可复制、可搬迁,反复搬迁使用率高达50%-90%。
“我们的建筑还很漂亮,有各种颜色,各种形状。”陈奕滨补充说,“我们还要求建筑的寿命够长,同时能够满足所有建筑的安全要求。”
毫无疑问,气膜体育场馆还是装配式体育场馆——这是来自同一场论坛的两种声音。
无论如何,不管是北体集团、约顿气膜,还是沙砾体育,他们的初衷只有一个:那就是解决我国人均体育场地不足的问题。事实上,在中国这片市场增量巨大的土地上,向左走,亦或是向右走,并非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更像是共生共荣的多选题。
创新型体育场馆必然在解决我国人均体育场地不足的这一序列中吗?它的发展,将为中国体育场馆设施行业历史,带来某种全新的启示吗?2015年底,柴静的《穹顶之下》在中国社会激起了广泛的讨论,人们想知道在中国,还有何种经验主义可以提供方法论与解决方案。
隔离PM2.5、杜绝问题跑道、人造草可能的隐患社会民众,对场馆设施行业的需求,越发来到了一个十分微妙和让人惊心的十字路口。这个行业过去像一个蒙着眼的巨人一样,匆匆的赶了30年的路,它取得的成就可能既伟大,也充满了致命缺陷,一些时候,她比人们想象的更智慧;但在另一些时刻,她可能愚蠢得自己也不相信。
回首2017中国体育场馆设施论坛上,六大主题演讲和两场圆桌讨论环节嘉宾们的独到见解,似乎在不断地提醒着我们:我们不仅容易低估当下所处的时代,却也常常以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如果放在一个更为漫长的行业发展历史里考量,事实上,场馆论坛中所描述到的当下所有的场馆行业的商业变革思想,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精彩。
因为到目前为止,这个行业仍是由一个庞大的基础消费市场和强烈的健身需求所带来的繁荣——那些有识之士的行业从业者们,也正在渴望提供一些与众不同的新东西,比如约顿防霾的气膜和沙砾体育充满艺术造诣的新结构,代表了技术上的创新或是行业上的新标准,再或是一个新的商业模式的诞生。
这个行业何去何从?与十年前一样,这仍将是一个伟大的惊奇。(文/崔衎衎 何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