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体中心体育场改扩建工程于日前顺利竣工。这座建成于1990年,曾经先后承办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等大型赛事的体育场,在经历了17年风雨洗礼和17个月改扩建后时尚亮相。作为明年北京奥运会现代五项马术和跑步比赛的场地,改扩建后的奥体中心体育场总建筑面积为34975平方米,可容纳观众36488人,将产生两枚奥运金牌。而本月14日,她将迎来“好运北京”现代五项测试赛的检验。
透明新颖的旋转坡道、造型新颖的扇形看台顶棚、充满动感激情的运动雕塑以及场地内大面积细腻质感的马术比赛专用红土……几乎每个最初走进奥体中心体育场的参观者都无法相信眼前所看到的这些改变是在短短17个月时间里完成的。
通过改扩建,奥体中心体育场不仅可以容纳原先两倍的观众,整个体育场看上去也显得更加现代和时尚,尤其是体育场看台外围顶棚的“弯弓”造型,不仅给人以大气壮观的美感,更透出一种强劲有力的气势。而新增加的彩屏LED、烟感报警、百米终点摄像等设施则为奥体中心体育场增添了一抹人文关怀的亮点和温情。
冯华彬(奥建办奥体中心项目部负责人):东西看台原有结构的拆除,采用了目前最先进的金刚石静态切割技术,这项技术在大型体育场馆的应用尚属首次,在工程中对梁、板、柱等构件都达到了无损性的目标,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拆除噪音和扬尘。改扩建中的建筑材料也是采用了大量的环保高科技新产品,如清水混凝土保护剂、氟碳漆、保温一体化成品板等。
冯华彬:新增了广播音响、彩屏LED、烟感报警、集中空调、场地自动喷灌、保安监控、百米终点摄像、东西遮阳罩棚、网络宽带、会议等系统。同时还采用了国外进口的阳光板材料作为看台屋面板,既能达到遮阳、挡雨和隔热的效果,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场地在白天比赛时由于屋面投影造成的阴影。而体育场东西立面还采用了梭形遮阳百页系统。
冯华彬:4个旋转坡道的设计彻底打破了传统体育场看台通道封闭的模式,从看台2楼直到5楼,观众都可以一边上楼一边欣赏周围的景色,还可以近距离地欣赏体育场的外部建筑细节,让观众觉得不压抑。而且在建设旋转坡道屋面时还增加了最新技术的非晶硅太阳能光复发电板,这些发电板每年提供的56280千瓦时电能,不仅能用于坡道的景观照明,还可通过显示板直观显示发电数量。小小的光复发电板一年能减少20.26吨煤消耗,减少56.11吨的二氧化碳、666.46千克的二氧化硫及242千克的氮氧化物排放,同时减少15.31吨的粉尘及节约225.12吨净水。
冯华彬:如何将足球场高效、节俭又能保证质量地“变身”为马术比赛场地确实让设计人员费了一番脑筋,最终我们想出了“一层红土”的方法。马术比赛是在8月举行,时值北京雨季,要求场地渗水能力要强,同时一匹马起跳时产生的力量重达3吨,因此场地不能软,而为了防止马失前蹄,场地还需防滑。由于国内尚无马术场地建设标准,如果从国外进口场地地材作为临时比赛用地,造价又太高,最终我们自行研制了“红土”地材,将普通的红砖碾碎,再在里面加入一些红黏土和石灰,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匀地铺在处理好的基础上。这样就可以完全满足奥运会马术比赛的需要,而到了赛后,只需在这层红土上面再覆盖一层种植土就可以继续种植草坪了。
“我们是一个团队和集体,17个月的改扩建工程中凝聚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青春、智慧和责任”,作为奥体中心体育场的项目经理,今年刚刚度过31岁生日的黄诚每当提起17个月的奋战经历都会由衷地自豪和兴奋,“我们项目部平均年龄只有29岁,像我都算是老了,80%都是2003年以后毕业的大学生,这些80后的年轻人将自己全部的激情和干劲都播撒在了这片体育场上。”
在采访中黄诚告诉记者,这个以青年突击队为工作前锋的项目部中几乎每天都上演着令人感动的故事。其中一位项目部工作人员的父亲和岳母同时患病进京求医,而当时正值项目主体封顶,面对身体衰弱的两位老人,这位工作人员却连一个小时的假都不舍得请,经常晚上11点完成手头的工作才匆匆赶往医院,而第二天又会准时出现在施工现场。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看着已经竣工的体育场,再多的苦和累都不算什么了”,黄诚充满憧憬地说:“我们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明年在自己亲手改扩建的奥体中心体育场里美美地看场奥运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