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美了,产业来了,村民富了”,这不是某部电视剧中的美好画面,而是一幕幕在武汉和美乡村里正在发生的线日,由武汉市农业农村局、长江日报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第七季、总第46场武汉乡村振兴大讲堂活动,在黄陂区蔡店街道李文三村如约开讲。
“大讲堂带着我们看到了梦想中美丽乡村的模样。”夏日、远山,荷塘、果园,古树、村湾,参加活动的市民代表和嘉宾们,对着直播镜头,为眼前移步换景的武汉美丽乡村风景线由衷点赞。
大讲堂举办当天,李文三村道路整洁、绿草茵茵,阵雨过后空气如洗,带给市民代表们心旷神怡的享受,尤其是进村口的凉亭造型格外舒展,让美丽乡村的模样在客人们的眼中得到了具象化。
“这个凉亭是村子的‘名片’,村民们散步都会去坐坐,甚至跳舞、唱歌,增加了相互之间的情谊。过往的行人还会在这里停车休息,甚至下车采摘黄桃,发挥了很好的引流效果。”李文三村党支部书记李飞洲自豪地告诉现场观众,该村这个标志性景点,正是该村村民聚力提升村湾环境的代表作。
李飞洲介绍,自从该村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提出“共同缔造”的口号,村民们积极性很高,自发提议新建凉亭,并在没有硬性要求的情况下自愿捐资,小到100元,大到3万元……有钱捐钱,没钱就帮忙做工,成功地将凉亭建在了村口。
企业兴乡代表、张河村仙耕道谷农旅小镇负责人任进也回忆起10年前初到张河村时,他为该村美丽乡村建设所打下的基础。在首先展开的环境整治中,他发现该村村湾分布的位置是丘陵地带,于是给每个村湾都预留了污水回收口,并通过集中管网将污水导入化粪池,在三级净化后进入池塘、湿地,再进入农田,最后进入河流,“充分利用自然之力形成的坡度、高差,让污水分级净化,让村湾生态变美。”
市农业农村局乡村建设促进处处长梁新红表示,武汉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从2006年开始建设美丽乡村。十几年建设,历经了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提质增效、和美乡村示范打造四个阶段,现已建成了600多个美丽乡村示范村(湾),并由其串珠成链,打造了33条美丽乡村示范片带。43个乡村休闲游重点村、52个精致农业示范点从中产生,打造出一批在全国具有知名度的美丽乡村。
据介绍,经过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武汉农村环境得到了很大改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农村生活污水收集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81.5%,农村卫生公厕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全市户厕改造、卫生化比例达到了80%。美丽乡村的建设让全市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路、水、电、房、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教育、医疗、养老等农村公共服务不断完善。
作为深入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产业代表,任进认为:“和美乡村的面貌,首先是乡村治理和谐有序。”但同时,他也提出:“要有对人文、生态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对生态的保护,村集体要有产业基础,经济产业结构合理,才有自我造血功能,拥有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源动力。”
任进是黄陂人,2003年创业,2014年到村发展,流转1300亩土地,准备长线投资经营。对于为何选择在张河村创建仙耕道谷农旅小镇,他说,除了情怀,就是张河村青山绿水、空气清新的生态环境,以及“营商环境好”。
激活美丽经济,要推进产村融合。任进说,小镇目前的经营方向正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进一步扩大油稻轮作种植面积的同时,利用荒地、闲置建设用地发展二产,做食品加工,三产则重点发展特色民宿、露营、餐饮、农村游学,与周边景区形成互动,满足市民三天两夜的慢游需求。
“张河村地理优势非常明显,地处姚家山、锦里沟、清凉寨、木兰不夜城、木兰天池五大景区的中心位置,所以我们首要是通过村集体将闲置资产盘活,第二是培养更多的村湾能人,第三是产业对接,即让村集体产业和企业产业对接起来。”任进说。
谈到怎样将村湾资源转化成为产业优势,黄陂区蔡店街道党工委书记辜宏建深有感触:“要改善农村环境,要通过改善生活、生态、产业环境,实施景村一体化发展。”他介绍,蔡店街道目前已经建设了15个美丽乡村,其中姚家山村更是被列为全国红色美丽村湾,目前蔡店街道优先将和美乡村建设资源配置在“一红一绿”两条旅游线路沿线,绿色线(主打自然生态)是指姚姚线—锦里沟—清凉寨—刘家山村;红色线(主打人文历史)是指石蔡线(天池)—源泉村—姚家山村。“再通过打造‘一村一品’,形成产业‘串珠成链’。”辜宏建说。
辜宏建随后以姚家山村为例,讲述了该村通过和美乡村的建设,将偏僻山村建成红色美丽村湾,景村一体化建设为农民带来产业发展环境的故事——没有建设美丽村湾时,总共227户、800多人的姚家山村,只有不到200人在村里。当村里发展农家乐餐饮产业后,一半人回流到了村里创业经营农家乐和民宿,60多人到景区固定岗位上班,高峰时100多人临时用工,闲置的房屋、田地资源得到利用,养鸡、养猪,茶叶、种菜都为其辐射产业。“人均每年增收3万多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没有景区作为龙头带动产业发展,村湾经济如何发展?李飞洲的经验是调动村民积极性,合力发展绿色产业。他介绍,该村2016年开始发展光伏产业,带给了村集体10万元收入,油茶、太空莲、花生、葡萄、红薯、共享果园等既能带动村民打工,还能增加村集体收入,“一年四季都有绿色亮点,环境好了,村民富了才有幸福感”。
由于丘陵地貌和缺水,黄陂区蔡榨街道大树湾村没有发展旅游产业,村党支部书记蔡建飞介绍,该村80%土地用来流转做农庄和其他产业,村集体年增加25万元收入,并从2023年开始布局,已利用乡村振兴资金200万元,建有农产品包装车间一个,小番茄采摘大棚一个。
“仅有美好环境,离开了乡村产业发展,村貌后期管护会出问题,这份‘颜值’是不可持续的。”梁新红表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重要内容和关键抓手,乡村持续稳定的发展离不开持续造血的产业做支撑。未来,新一轮和美乡村建设要求以国企联村为抓手,动员市、区国有企业联合村集体发展稳定的产业项目,动员民营企业来帮助,动员能人返乡,大力培育生态旅游、民俗文化、农耕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业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探索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新模式,因村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她建议,村湾可以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开展强村公司试点,深化“村集体+企业+农户”模式,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农村闲置资源资产经营开发、农产品产销经营、村湾物业管理等业务。
无论是村湾环境提升,还是村湾产业发展,访谈过程中,嘉宾们均不约而同地多次提及发挥“共同缔造”理念的重要性。
蔡建飞介绍,今年该村有一个自然湾入选了和美乡村建设计划。在村“两委”研究下,建设应以“和”字当头。因此在申报过程中,村“两委”请乡贤参与沟通、聆听群众想法,“发现他们自己就在村小组开会研究好了,提出建活动广场、污水处理,路面……”最后,村民自己当家,自发捐资5.5万元,为了建设文化广场,村民把自己的菜园子铲掉、推平了,经过自己的设计规划拓宽村路,凡牵扯到猪圈、菜地的,都自己协调好了。
这一反差令蔡建飞十分感慨:“如果按照以前的搞法,要投入大量资金不说,遇到阻碍还需要改造协调,最后还难以符合每个人的利益。”
“和美乡村建设要让村民做决定,他们想干的事,就是村委会要做的事。以前很难解决的问题,现在运用了共同缔造理念,犹如从‘逆水行舟’到‘顺水推舟’,我们申报的村湾应该可以建成村民所希望的样子。”蔡建飞语气肯定地说道。
“共同缔造”理念在农旅产业建设中,同样能够发挥着重要作用。张河村的村民看到仙耕道谷农旅小镇良好的发展势头,也想创业做露营、民宿,但是都不好意思直接找任进聊,担心对他们的产业有影响。
“这是好事呀!我去找村委会,产业就是要聚集,形成规模优势。”当任进得知后,当天就找到村委会书记,定下了加强基层党建引领作用,顺应村民意愿走农旅融合路线,首先发展餐饮,第二是做民宿。当我们走近村民摸底聊天时,发现村民担心自己啥也不会怎么办?任进提出“拿出企业担当,担负起培养人才的责任”,他定期开展人员培训分享活动,引导村民通过打工掌握技能,为未来经营自己的房屋做好准备,企业则专司引流,未来再将产业转移给村民经营。
“共同缔造”理念将在武汉新一轮和美乡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今年武汉将开启2024年—2026年新一轮和美乡村建设,在建设中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按照《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指南(试行)》要求,运用“共同缔造”理念,细化工作举措,引导农民共建共治共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群众要什么,我们干什么;干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梁新红表示,乡村建设的根本是坚持为农民而建,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引导农民参与乡村规划、建设、管护全过程,让农民真正成为和美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因此,支持群众需求强烈、短板突出、兼顾生产和生活条件改善的项目,优先申请纳入项目库。优先支持村“两委”动员能力强、群众参与程度高、投工投劳意愿足、利益冲突化解好的村(湾)开展和美乡村项目建设。引导自下而上的建设。同时引导、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和美乡村建设,实现“国有企业联建一批、民营企业帮兴一批、乡村能人提升一批”。
梁新红介绍,武汉从今年开始,用三年的时间新建150个、提档升级30个精品村(湾),新建300个和美乡村重点村(湾)。到2026年底,全市建成和美乡村(湾)将超过1000个,形成和美乡村重点街道(乡镇)达到15—20个。通过“共同缔造”理念的运用,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治,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农民自治良性互动,共享和美乡村建设成果。